2)第七百七十八章两周金文之最_我的系统不正经娱乐圈的不正经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真品。

  盨本是用来盛放黍、稷、稻、粱的礼器,从簋变化而来,自西周中晚期开始流行,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。

  因为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上有燹公二字,因此得名燹公盨。

  陈文哲看过国宝档案,也记下过那件器物的形制和内部铭文。

  此时再看手中的东西,几乎跟电视上复原、清除锈迹之后的燹公盨一模一样。

  当然,这是陈文哲脑补的结果。

  毕竟他眼前的这件东西,器型有点变化,被压扁了一些,又有点扭曲。

  但是,总体器型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。

  它整体呈圆角的长方形,有盖,就是那件更加变形眼中的东西,当时他盖着带回来的。

  仔细查看,还能发现在器口沿下饰鸟纹,腹饰瓦纹,小耳上有兽首,有垂环,圈足保存的很好。

  相比之前发现的那件燹公盨,这一件除了有点变形扭曲之外,几乎没有缺损。

  而先前那件,没有盖,器物耳朵之中的衔环也有缺失,还有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。

  这种形制,在盨的序列中是较早的。

  再看鸟纹的特点,可确定这件盨属于西周中期后段,即周孝王、夷王前后。

  眼前这件,虽然所有铭文都被一层厚厚的绿锈遮挡,但是,只是看到眼前的几个字,陈文哲就能确定,这是篆字。

  属于很古老的金铭文的一种,而且书写十分规范。

  对于这一件盨内部的铭文,到底记录的是什么,一时半会的,陈文哲肯定认不出来。

  但是,只要能认出几个就好。

  这一次也算是凑巧,暴露出来的几个铭文,正好是陈文哲认识的,比如天命,这两个篆刻字,实在是太好认了。

  当然,就算没有认出这两个字,这东西也不会跟陈文哲失之交臂,因为只要看到了铭文,他肯定就知道这是件珍贵之物,又怎么会错过?

  好记性不如好手机,陈文哲直接搜索了一下,把保利博物馆之内的那件国宝,搜索了出来。

  也就是在此时,李金鲤才知道,眼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

  “这两件一样?”

  “形制差不多,铸造年代不清楚,铭文肯定不同,但是,应该都跟大禹治水有关!”

  “天明禹敷土?”李金鲤惊讶的道。

  “对,这一件看样子,跟图片上的这一件的规格差不多。”

  这东西高十来厘米,口径二十四五厘米,重两三千克,椭方形,直口。

  所以内部铭文要是有铭文,就看的很清楚。

  博物馆的这件,内部锈迹已经清理掉,铭文看的很清楚。

  几乎底部全部被铭文覆盖,这里面足有98个上古铭文,完整记录了大禹治水、开辟九州的历史事件,可谓字字珠玑的铭文,足以改写历史。

  整篇铭文堪称一篇政论性质的散文,其文辞、体例在两周金文中前所未见,却与现存《尚书》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。

  这对探讨中国古书及文章的起源,有十分重要的价值。

  因而这篇铭文,被学者们称誉为“两周金文之最”。

  当然,学术价值什么的,还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历史价值,他能证明大禹这个人真实存在。

  长久以来,学术界一直有关于大禹和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议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zcw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