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三百四十章 三十二_电影风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郭可,80年出生,川省人。

  这哥们从02年开始在剧组打零工,演员助理、替身之类的,一路做到副导演。

  2012年的时候,他偶然看到一篇《世界上唯一公开身份慰安妇:儿子至今未婚》的文章,大受触动。

  于是赶往了桂林小古告屯,找到了92岁的韦绍兰和67岁的罗善学,想要将他们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来。

  然后问题就来了,他没钱。

  影视圈其实挺小,他也不知道从哪打听的,忻钰琨是因为搭上周瑾这条线,才搞到的投资。

  于是就想请忻钰琨代为引荐。

  四个人找了张白色的圆桌坐下,周瑾打量下郭可,发现这哥们浓眉大眼的,随身带着双肩包,很有学生气。

  简单的一番介绍后,郭可从包里翻出一沓资料,拘谨地道:“这是我搜集的一些文献,还有去桂林,对韦绍兰老人的一些对话记录。”

  那模样不像是在忽悠投资人,更像是一个学生拿着作业证明给老师看我不是没写,是真的没带。

  周瑾笑笑,开始翻看资料。

  魔鬼藏在细节里,一个导演有没有用心,从他搜集的资料就能看出来。

  黄博道:“你没把这项目提交给电影节的创投会吗?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啊。”

  郭可摇头,“我投了,还找了几个影视公司,得到的回复都差不多,他们觉得太平淡、太无聊了。”

  周瑾其实上辈子就听说过这部纪录片,但没敢去看,因为觉得太沉重、太残酷了。

  此时听郭可这么一说,还挺惊讶,抬头道:“怎么会呢,这样的题材拍出来都带血,戳一下都痛,怎么会无聊?”

  郭可比划着道:“不一样的,他们就想让老人说点什么,把伤疤揭开来,我不想揭伤疤,不想让她们说过去。”

  估计怕周瑾和黄博不大明白,又给解释了下:

  “这就跟数数一样,慰安妇这个群体,我不去讲一二三四,我想从五开始,讲五六七八九,去拍她们的现在时……”

  这话说着他自己都心虚。

  慰安妇之所以受到关注,就是因为她们的过往,如果只拍几个老太太的悲惨现状,未免也太平淡了一些。

  这一点,即使是郭可,也不得不承认。

  黄博点下头,他向来不泼冷水,笑道:“你这想法不错,可惜要想找投资,那就难咯,得找其他的法子。”

  “什么法子?”忻钰琨适时地问。

  黄博一摊手,戳戳周瑾,“问他,这个他比我熟。”

  又道:“你看了这么半天,看出什么来了吗?”

  “三十二,”周瑾颇为感慨,“20万受害女子,现在就剩三十二名了,这数据准确吗?”

  “准确,”郭可连连点头,“我联系了一个从事慰安妇生存现状研究的教授,这是他给我提供的。”

  “你没打算把她们的故事都拍出来?”周瑾又开始循循善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zcw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