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文字历史_玄幻之神文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文发展到今天的汉字,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,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、大篆、小篆、隶、草、楷、行等几个阶段。这几种字体的通行时间有时并非截然有前后明显的划分,而是并行或交叉的。

 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,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。它从商朝后期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,至西周时发展起来。大体上商后期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不超过50字,西周末年的毛公鼎上铸的文字则长达497字。现代先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大约有1万件以上。金文据古文字学家容庚所编《金文编统计,大约单字共3000多个,其中2000字已经认识。金文的形体和结构,同甲骨文非常相近,基本上是一种字形。

  到春秋战国时期,我国社会经历巨大变革,经济文化蓬勃发展,文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。这时的文字趋向简化,各诸侯国因不相统一而形成“言语异声,文字异形”的情况,大体上秦国用大篆,六国用“六国古文”。六国古文也是一种“篆”,从字形上看比秦国文字与西周的金文有更近的亲缘关系。篆的意思就是把笔画拉长,成为一种柔婉美化的长线条。

  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,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文字、货币、度量衡,规定通行全国的标准字形。秦始皇命令李斯等整理文字,改定字体,由李斯写出标准字体《仓颌篇,赵高作出《爰历篇,胡毋敬作《博学篇,让全国统一用他们简化后的字体写,这就是小篆。

  小篆又逐渐被更方便更简化的隶所代替。据说隶最初是由下层低贱的人们使用的,当时“隶”指“徒隶”,本来隶这种简便的字是写给他们看的。后来在民间用得多了,盛行起来,连统治阶级也不得不用这种字写了,到汉朝时就成为全国范围的正式写体。当代流传下来的汉碑,就是由这种隶写成的。

  隶后来又演变成草。这是一种隶的快写体,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,大约始于东汉。与草同时兴起的还有楷,它又名“正”或“真”,成熟于东汉时期,盛行在魏晋南北朝时代。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,基本上是楷的样子,可以说是楷的一个支派。楷、行和草,一直流传至今。

  汉字类型编辑

  金文

  在青铜

  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重要通知:域名变更为请收藏

  器上铸铭文的风气,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,到西周达到高峰。先秦称青铜为金,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,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,所以也称金文为「钟鼎文」。金文应用的年代,上至商代的早期,下至秦灭六国,约1269年。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,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,叫做「陶范」,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,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,因为陶范质地松软,雕刻比龟甲、兽骨更为容易,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,更为接近原始文字。

  大篆

  到了西周后期,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。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:一是线条化,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,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;二是规范化,字形结构趋向整齐,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,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。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。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,以前的甲骨文,金文和六国文字。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。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,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,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,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。地域性,有的难以识别。

  大篆,也称籀(zhòu)文。因其着录于字《史籀篇而得名。《汉·艺文志:“《史籀十五篇,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。”《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,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《史籀九篇集入的,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。

  大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zcw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