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_明天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之类。

  毕竟大明最大粮仓在这里,北京与天津的粮仓加起来有二千多万石,为了便于储存,都是带壳的谷物。

  每年卖出去都要脱壳才能食用了。

  当然了,这些产业有些并不是因为朱祁镇才发展出来的,只是朱祁镇引入了工业化分工,效率更高,产出的物产更多,影响也更大。

  即便有少府这样的巨无霸,压制了很多商人的产业,但是依然有很多小商人发展起来了。特别是在北京附近。

  无他,在北京附近还有一个好处,就是北京早已没有胥吏了。

  当然了,并不是说用吏员换了胥吏之后,就一下子变得清明起来了,但是这些吏员大多有出路有盼头,有条条框框的纪律。

  比胥吏好上太多了。

  甚至可以说,有这些吏员的存在。北京城一年才能收十万两上下的赋税,当然了,并不说北京城只能收这些税,而是顺天府只能截留这些税款。

  毕竟顺天府在户部眼皮地下,真有大额赋税,户部恨不得纳入他们管辖之中,就好像清代崇文门关税,就是户部掌管,可没有顺天府什么事情。

  吴与弼不是那一种食古不化的人。

  甚至可以说,每一个称为大儒的人,大多都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。

  无他,一项思想一个本事,真正领悟了,精通了,反而不会拘泥于原本的条条框框的。儒家本身就是治事之学。秉承大义不变,很多地方都可以动。

  真正觉得某人所言,乃是金科玉律,一点也动不得,反而是那一种一瓶不满,半瓶晃荡的人。

  无他,非如此,不能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。

  冼景有计划,却让吴与弼想明白很多事情。他比陈献章所想更远一点。

  如果说,陈献章仅仅是想通过这一件事情来窥探皇帝的用意,而吴与弼已经揣测出几分皇帝想要做的事情。

  “只是,这样的事情真的好吗?”吴与弼心中暗道。

  吴与弼不得不承认,这个模式其实有好处的,能养更多的人。能达到了朱祁镇所提倡的养民的目标。

  大明百万级别以上的城市,有三个,北京,南京,苏州。

  在吴与弼看来很快就有四个了。

  那就是天津。

  正是因为天津木材加工业,才让这一个年轻的城市,迅速扩张发展起来,再加上天津是北方最大的港口。入京门户,更加速了这一点。

  吴与弼秉承一种朴素的经济观念,他知道北京这种繁华,是建立在制造的各种东西,都能卖出的情况之下。

  但是谁能保证这些东西都能卖出去?

  如果地里种出来的粮食,如果卖不出去,农家能够自己吃,但是如果制造出来的东西卖不去去,那是要出大问题的。

  比起农业社会,这种模式太过不稳定了。

  如果仅仅局限于北京,或许还行。但是如果推行全国。大明产出来的东西卖给谁?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zcw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