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0084章 天字一号_大明武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郁陵岛西面,有一道伸入海中近十里,宽两里的山梁,山梁顶部是天然的平原。这种地形被称做山坪。而这个山坪被命名为雄鹰坪。

  它是军械研制所天字号项目组的试验场。当下,军械所的一些人正在忙碌着。

  他们大多是木匠,皮匠,铁匠等工匠出身。除了实际生产中总结出的经验,并没有什么理论知识。

  那些有一定理论知识的西学人才,现在还在学堂中。即使他们学成了,很多基础科学理论这个时代还没诞生。

  比如牛顿要十几年后才出生。当然最基础的牛顿力学已被杨重总结成一个册子,命名为《杨氏力学》。

  所以在项目推进时,很多事杨重必然要亲力亲为。而这些工匠作用就是解决工艺问题。

  有时候,一些生产难题凭他们的生产经验也无法解决,杨重只好自己动脑子提出方案让他们施行,实在解决不了就换设计方案绕过障碍。

  此时一个庞然大物在雄鹰坪上徐徐的展现了出来,或者说膨胀了起来。这是个巨大的载人热气球。

  如果说在十七世纪初,要挑选一个实现起来最简单,又最能震撼世人的跨时代事物。那很多人会想到载人热气球。

  但实际上,热气球的原型很早就有了,比如孔明灯。甚至载人的孔明灯在中国史书上也出现过,记载是用于军事侦察目的。

  不过在此后的历史中,孔明灯再未有更深的应用和发展。没有人再将它用于载人,更没有人进一步将它发展为实用的航空器。

  归根结底,孔明灯是生活生产经验的产物,并没有阿基米德定律和牛顿力学的理论支撑,发明者也没有对空气的科学认知。

  所以要想将其实用化,就需要投入无数资源和时间去总结更多经验,靠经验来碰。这个成本几乎无人能承担的起。

  即便知道空气本质,懂得阿基米德定律,牛顿力学,杨重在推进天字一号项目中,仍旧付出了相当多时间和精力。

  项目组制作了上百个模型,迭代了七代原型产品,历时近三年,才成功制造出当前这有实用价值的航空器。其实就是个利用地面畜力为动力的热气球。

  杨重也曾有过研发自带动力系统的热气球念头,但很快就打消了。因为根本行不通,尽管他已有“有刷直流电动机”和“铅酸电池”这两个科技点。

  气球飞艇相比飞机,受风的影响更大。电动机那点动力抵消不了稍大点风的影响。

  不同高度的风况是不一样的,近现代飞艇可通过调节高度来避免风的影响,而它们能自如调节高度,是因为有现代技术加持。除此它们还有内燃机引擎作为强大的动力源。

  现代热气球,用的是液态甲烷燃料,现代气囊材料,再利用现代仪表系统,也能自如的调节高度,顺风飞行。

  可是杨重这种烧煤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zcw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