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十二章 崔琰慧眼识人_笑傲江湖之碧海潮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理不足则多辩。

  越是没有道理的人越善于辩解,本身无理之人,没有底线原则,多巧言令色,其实只不过是遮掩自己空虚的实质。

  “天何言哉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”

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时有明法而不议,万物有成理而不说。

  其实,掌握大道之理的人,不需多做辩驳,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正确。

  他们只需默默耕耘,等待收获成果的一天,惊艳众人。

  层次相同的人,无需争辩;层次不同的人,何需争辩?

  情不足则多仪。

  孔子云:礼者,敬人也。所谓礼节,并非阿谀奉承的繁文缛节,不过是内心保持着对人的基本尊重与敬意。论语有云:人无礼,无以立。说的是:不学礼,就不懂得怎样立身;论语又云: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说的是:尊重别人的人,也能一直得到别人的尊重。

  都说凡事过犹不及,正因为“礼”在中国人心中之重,很多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特别怕“失礼”。因此,他们准备好了一整套应对各种场面的客套话,甚至可以配上各种表情,还有演戏般的动作,可以让自己在所有人面前表现得彬彬有礼。殊不知在你与对方刻意保持礼节的同时,你也在拒人于千里之外。

  越是陌生人越应该注重礼节,因为这个时候双方都不了解,共同的礼节性的语言和行为可以避免误判,对双方正常交往和达成共识有帮助。这个时候,礼节就是表达尊重的最好方式。

  但如果本就是很亲近的人,双方已经互相了解,再表现得彬彬有礼,这样的一种客气并不会使与你亲近的人觉得受尊重,反而会感觉疏离。

  几天之后,来到邺城的陈到,没有直接去找袁绍,也无法直接找到袁绍,而是他听出崔琰的府邸,上门拜访。

  关于崔琰,不但莫连山记忆深刻,就连陈到也是记忆深刻,因为他们父辈认识。

  东汉末年的崔琰年少时性格朴实,言辞迟钝,热衷于武功。二十三岁时他才开始感慨发奋,研读《论语》等古籍,到了二十九岁时到郑玄门下求学。学了没有一年,徐州闹黄巾军,粮谷十分缺乏,郑玄只好停止授学,辞谢众学生。崔琰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归,在家中以弹琴读书自娱。

  (崔琰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不仅是在求学中获得,也是在乱世中不断觉悟和自学得到的,为他以后识人用人打下基础。所谓反以知古,覆以知今)

  大将军袁绍听说他有才华,就派人征召崔琰。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,挖掘坟墓,崔琰规劝说:“对士兵不进行教训,战斗力就不会强大。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,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,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,以显示您的爱心和仁慈。”袁绍很赞赏,于是让崔琰作了骑都尉。崔琰又规劝袁绍:“百姓都支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zcwo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